• 查看:6158 | 回复:0
  • 人生第一次备战体育竞赛,感谢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创始人冯志强先生

组别:
新手上路
生日:
帖子:
50
积分:
238
注册时间:
2013-02-07
发表于 2015-05-05 05:01 | 只看楼主

今天是冯志强先生仙逝三周年的纪念日,借此,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向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创始人冯志强先生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冯老先生创编了混元太极体系,笔者有了自己喜欢的一种体育运动,有了人生第一次备战体育竞赛的经历。

笔者有幸接触并学习混元太极拳应感谢单位工会,是院工会为了提高大家的身体健康水平,请来北京志强武馆的专职教练在每周四中午午休时间来院执教,三年来笔者学习了混元太极拳24式、混元内功、38式炮锤、缠丝功等,已经被混元太极深深的吸引了,从此,有了自己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清晨和休息日,都会在公园享受习练的快乐,也经历了一个体育弱项者在习练中遇到的种种辛苦,包括感受肩、腰、背、胯等身体部位不同程度的可忍耐的疼痛,体验身体的变化。在观看2014年北京市武协组织的太极竞赛后,笔者萌生了在自己60岁(在2017年)时参加一次北京市武协组织的太极拳竞赛的想法。

201412月从武馆的网站得知2015年将由北京市武术协会主办 志强杯太极拳交流活动,本着对这次赛事的纪念意义的认识和重在参与,笔者决定将计划参加太极竞赛的时间提前到参加今年59日的北京冯志强杯精英赛,也期望参赛成绩能作为一个学生学习陈式心意混元24式太极拳向执教老师递交的学习答卷。

几个月来,笔者发现,准备参赛的过程是一次自我提高的过程,其效果高于平日的习练。有了如下备战体会:

1、自我摄像,为自己提供可分析的视频资料,是一种发现问题的好办法。以前老师在教学时多次提到要对着镜子练,要自我录像。因为,怕麻烦,笔者很少给自己录像,更少对曾经录下来的视频进行再分析。但这次准备参赛,采用录像的方法,笔者发现了很多没到位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逐一查看对比老师的视频,不断改进,得到提高。           
2、分析教学视频与看书相结合。备战期间,笔者最喜欢的视频资料有:冯老先生的《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太极拳名家冯志强3》等24式演示与讲解片,听拳理,理解细节;我们执教老师的视频,发现自己的不足,查看自己有疑惑动作的处理;冯秀芳老师的2014年景德镇人民公园领练的24式和她在志强武馆的24式示范视频,从中分析身形的起伏和动作的韵律;张吉平老师和韩义功老师的教学视频,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观看视频后,有时会将感觉到的东西,再到冯老的《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书中找相应的文字描述,帮助理解。           
3、勤记录。把发现的问题采用PPTDOC文件的形式及时记录下来。在PPT中可以用将大师和老师的同一动作用截图的方式进行对比,也可以把自己视频的截图加入,找出差距,提高理解;在DOC中则可以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体会;不拘泥何种形式,但要求烂笔头。           
4、找感觉。老师在教拳时,要求我们以腰带手,拿着丹田练。这一段时间的习练,笔者发现按老师要求做,在每一个动作里都会有感觉,换言之,有感觉了就是练对了。           
5、分析网上收集的其他拳友参赛视频,了解竞赛过程和参赛人员对各式的时间分配,看亮点。

   6、单位里太极班的拳友交流。虽然大家都忙于工作,在笔者的备战期仅对笔者打的24式做了一次点评,但大家都认真的提出各自的看法,根据大家的意见再对比笔者的已有视频,认识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7、以拳会友,敢于在陌生的拳友面前演示。虽然,在公园里大家习练的是不同的太极拳,但拳理是相通的,因此,当她(他)们提出让笔者打一遍时,笔者会认真的练一遍,随之而来的意外收获是他们发现并指出的不足之处。

时间过的很快,几个月的备战就要结束,59日即将到来,笔者要去迎接人生第一次参加的体育竞赛,重在参与,收藏参赛证是笔者的第一目标。面对自己的变化,笔者满怀感激之情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谨以此文表达一个混元太极拳爱好者对冯老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的谢意。





  •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