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4843 | 回复:0
  • 太极拳与人体气机 (作者:牛俊杰)

study

组别:
新手上路
生日:
帖子:
121
积分:
471
注册时间:
2013-02-01
发表于 2014-08-21 22:38 | 只看楼主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传统文化多是向内求的学问,比如:佛学以佛之教法为内明、道学则讲求内景内丹、医学称内经、儒学为内业、武学则提倡内功。武术界有句谚语叫“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谈到气我们往往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它很玄妙,但又很实在。其玄妙是它深不可测,其实在是片刻不能离开它。太极拳是内外兼练,性命双修的拳种,所以它在加强肢体锻练的同时更重视内功、内气的修炼,正所谓“养浩然之气,炼通灵之体”。

一、气的运动形式与运化机制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的物质,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生命构成的本原。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在自然界是升降聚散,如:天气是自然界的清阳之气,阳气清轻,升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形成了苍茫的天宇;地气是自然界的浊阴之气,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为有形的物体,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地。天地阴阳之气的上升下降,彼此交感和化散凝聚而形成天地间的万物,所以,气又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媒体和中介。天地人,人居其中,人类既是天地阴阳二气交合的产物,又是人体阴阳二气的载体。所以,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气对于人是至关重要的,就象鱼离不开水一样。

建立在气一元论基础上的中医理论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出入升降的气化作用的机体。气在人体内的运动也叫气机,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出入升降是气在人体内的运动形式。人体生存于一个无比巨大的气机能量场中,气机的出入升降是人体吐故纳新的主要作用手段,从人体的形体结构来看,人体的上中下、前后左右形成了气机运动的构架。中国古人认为,人体的生命能量源头是在关元、气海一带,是人体原始之气储存的地方,称之为丹田。丹田的位置在人体的中心,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的阴阳关系就是在此处为分割点。以这一点横向水平轴向上为阳,向下为阴,纵向立轴而分,左为阳右为阴,侧向立轴而分,后为阳,前为阴。气机由丹田开始沿任脉向下经胯下经会阴穴沿督脉向上行至头顶百会穴,再沿百会穴向前向下行至丹田,形成了一个周流的状态,称之为小周天。由丹田向手、足四肢发散,再由经手、足四肢汇聚丹田称之为大周天。人体气机的运行方向不是单向运行的,在气机向一个方向运行时,还有与其相反逆行气机在同时运行,形成了一正一反一实一虚的运化机制。正是这种气机运化机制带动了人体气机进行不断的运动。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的出入升降。“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

二、拳架结构与人体气机。

太极拳集技击、养生、哲理于一身,从实践到理论,从观念到方法,在注重拳法、拳理的同时,还十分关注于气,注重练气、养气、运气、用气。古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讲:“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陈鑫编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把易理和中医的经络学说与拳势动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作了比较详尽的解说。使太极拳的拳架结构、运动方式与人体气机的导引、吐纳更具科学性。经脉穴位是人体内气机与外部气机联络和转输的重要出入通道,也是人体气机出入的门户,在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功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黄帝内经》记载人体365个经穴中,人体躯干部分有不少穴位是以门和户命名的,按照中国的传统说法是双扇门为门,即大门,单扇门为户,即小门。以“门”“户”命名的穴位都是指人体气机出入的大枢纽和重要通道,主导阴阳的沟通问题,故中医学理论中把它们称作“要穴”。所以,我们在行拳走架时,拳架的姿势、结构和运动的方式、方法、路线、方位、角度等均与气机的通畅与否有关,其中身法最为重要,因为人体的躯干部份有很多“要穴”对体内气机的通畅至关重要。

1、虚领顶劲问题。虚领顶劲也叫虚领百会,百会穴又是人的颠顶,位于人体最高处,又为手足三阳经与“阳脉之海”------督脉的交会处,所以此穴为人体阳气盛极之处,具有良好的镇静安神作用。古拳论讲:“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中气贯足,精神百倍”。所以,虚领顶劲,既能提起精神,头脑镇静,又能全身放松,内气下沉,满身轻利,是全身气机的总纲。太极拳讲求中气,何谓中气?陈鑫讲:“中气贯脊中”,“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为中气”。他还说:“其柔而劲者为中气,一味硬者为横气。其为用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气之用,非中气之体。中气之体即吾心中阴阳之正气,即孟子所谓配道义浩然之气也。”中气贯脊中也就是督脉之气,这里我们应把握三点:一是行拳走架要头正项竖,立身中正,虚领百会,确保中气敛入脊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二是运气用气,运劲发力不可偏软,也不可偏硬,要刚柔得中;三是修身养性要有一股正气,养浩然之气。

2、沉肩坠肘问题,肩部的松沉与坠肘关系密切,不坠肘肩关节松不开也沉不下。肩部有“云门” “气户”和“缺盆”三个穴位,云门是肺经的第二个穴,它是气化飞升之门,主管通行经气。气户是胃经气血与外界交换的门户,气户穴打开,气机就开始通畅,合上气机便被收纳。缺盆穴也很重要,缺盆穴是心统摄五脏六腑的通路。走肩部的经脉有小肠经、肺经、三焦经、膀胱经、胆经、胃经,这些经脉都要经过缺盆穴。如果此道不通,就算心发出的号令再大,也不能把这种信号传输给我们的五脏六腑。还有两腋两胁的“期门”和“章门”穴。所以打拳时我们的两肩不可耸肩较劲,要自然放松。一耸肩这些气穴必然较劲,两腋两胁憋气,横气填胸、气机不畅。

3、含胸问题。我们陈氏太极拳讲胸开背合,胸含背开。为什么不叫胸合背开呢?胸前两乳中间有个“膻中穴”,它是心包经上的一个重要解郁大穴,当人们悲愤时会捶胸,把郁闷之气拍打出来。当高兴时会用手捂住心口,不让心气过于外泄。这都是人的自我保护功能,我们打拳时胸要微含,既不要挺胸,又不要瘪,即便是开左胸或开右胸,如野马分鬃等拳势,胸窝处也不要向上向外挺,这对于虚胸实腹,气沉丹田,炼气养气是很重要的。

4、身法问题、立身中正不倚是对拳架最基本的要求。身法关系到人体的三焦,我们通常所说的人体“六腑”,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和三焦。其中,一腑是三焦,三焦简单说就是整个人体的体腔,是装载全部脏腑的一个容器。它能够使各个脏腑间相互协作,起到统筹的作用。三焦是指上焦、中焦、下焦。上焦由脖子根部开始直通心窝处,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中焦由心窝开始至肚脐为止,包含消化系统。下焦由肚脐至耻骨终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统。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机能运转正常是三焦的主要任务。《黄帝内经》讲,三焦是调动运化人体元气的器官,负责合理地分配使用全身的气血和能量,经络通畅气血也就顺着脉象流动,所以,三焦就能够把人体这个奇妙的大环境梳理通畅,让气血循环,尤其是精气能够回到肾里藏起来。上焦的膻中穴、中焦的中脘穴、下焦的阴交穴都是调节机能的重要穴位。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5、松胯问题。“先辈留下健身方,圆裆松胯最为良”。初学拳者往往胯松不开,容易绷胯挺胯。须知胯根这里也叫腹股沟,这里有个“气冲”穴和“冲门”穴。“气冲”穴位于大腿根里侧,此穴下有一根跳动的动脉,即腹股沟动脉处。此穴畅通对促进腿部血液循环、温暖手足有益。“冲门”穴,意指脾经下部诸穴传来的经气由本穴上冲腹部。胫部气街畅通,对小腿在用力时保持笔直,大腿放平打低架子有作用。腹股沟这里还有一条横向的带脉,它约束着纵行的诸经脉,起到协调和柔顺的作用,带脉与肾脏神经系统有关,故带脉强健可以固精、强肾、壮阳。由于带脉总束腰以下诸脉,下焦是奇经汇集之所在,“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所以,圆裆松胯对于沟通中盘和下盘的气血至关重要。

6、命门后撑问题。两肾中间为命门,是真气出入的门户。初学拳者,由于腿部功力不支,往往凹腰撅臀,撅臀必然要挺胸跪膝,造成横气填胸和膝关节受损。古拳论讲:“命意源頭在腰隙”,“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出肾入肾是真诀”。腰劲的实质是肾的功能,讲命门实质还是讲肾。要做到命门后撑,一要双手开时要有前掤劲,有前掤才有命门后撑。双手相合时要有外向里合,里向外撑的合劲,命门才能后撑。二要尾闾前卷上勾提会阴,也叫提肛。百会穴和会阴穴是人体的一条中轴线,打拳就要保持这根中轴线的中正不偏,提肛的真正位置并不是前后阴的中线,而是从前后阴往上走,在脐下三寸的地方有一个重要的穴位叫关元穴,关元穴的前上方是气海,气海是元气的来源,提会阴、提肛就是提关元穴,关元就是关住元气,不让元气外泄的穴道。有一种健身术叫“提肛术”,每天提上一百次,对积精累气大有好处。实际上我们每天练拳时,凡是吸气时都要收腹提肛,凡是有提腿提膝的动作都要收腹松胯吸气提肛,一趟拳下来提多少次,谁也数不清,就看你是否认真做了没有。

7、尾闾中正问题。“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这是道教的说法,泥丸也叫泥丸宫,佛家称顶门梵穴,医学称百会穴,是指人刚出生头盖骨最薄最柔软的地方。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写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尾闾是练功的根本,尾闾所在的部位恰是人体上下的中心点,松腰松胯跟尾闾有密切联系,腰胯不松,命门也不好往后撑,命门后撑尾闾犹如古钟中间的钟锤自然下垂。尾骨有四节,连到一起成一个整体,看它体积虽小,却气机尚存。尾骨与骶骨相接之处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韧带封住了,脊柱管里面的脑脊液直接跟脑髓相连,尾骨一转动,就把骶管裂孔的韧带动了,使得椎管里面的液体受到振动,通过共振作用传到脑子里,振动了脑脊液和马尾神经。马尾神经非常敏感,所以尾闾要中正,运劲时尾闾中正往下垂,发力时,尾闾就像枪的板机,一撮谷道,尾闾向前一兜,就像扣动了枪的板机,力量从脊背迅速传导到力点。

三、行拳走架与气机引动

行拳走架如何“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是修炼太极拳的一个重要课题。古拳论中有不少“画龙点睛”之笔,如:“意气君来骨肉臣。” “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这些拳论,点明了心、神、意念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关键,但是,心、神、意念不能停留在概念的空壳上,一定要有其具体内容,这样心、神、意念才能发出指令。因此,熟悉掌握和善于运用拳势动作中的规定细节要求,是行拳走架过程中引动气机的重要手段。

1、在开合中练。古拳论讲:“开合虚实,即为拳径”。太极拳也叫开合拳,关于开合问题,有外形的开合,有内气的开合,简称为外开合和内开合。外开合是指拳架中的形体动作要做到有开有合,又要做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相寓。内开合是指腹部内气的膨胀与收缩,膨胀为开,收缩为合。我们这里主要讲外开合和内开合的相互关系。外形的开合和内气的开合有四种规律可循,即:形开气合;形合气开;形合气合;形开气开。形开气合,形合气开,如单鞭、白鹤亮翅等势中的开合。形合气合,形开气开,如金刚捣碓第六动作,掩手肱锤等势的蓄劲发劲动作。当然外形的动作都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或是上开下合,下开上合,要看那个开合为主的问题。所以,在行拳走架中,通过外形的开合和内气开合的有机配合,把丹田的内气鼓荡起来,传遍全身内外表里。

2 在升沉中练。行拳时要求要做到轻沉兼备,即凡是有上升的部位,就有下沉的部位,有升沉就要收腹松胯吸气提肛。如提右膝沉左胯或提左膝沉右胯的动作,都要收腹松胯吸气提肛,当投足落脚或震脚时,要百会上领,呼气突腹,气沉丹田,会阴下沉,引动气机的有机配合。即便是每次重心倒换时,也要松胯沉气,裆走下弧,为下一个动作做好收腹松胯吸气提肛的准备。

3、在转关中练。一个动作运动到末端,要改变方向时,要走折叠劲,要先塌掌根,再由顺变逆或由逆变顺。不要忽略这样的小动作,奥妙在于掌根一塌输通了手三阴,锁住了手三阳,当掤腕背时锁住了手三阴打通了手三阳经,这一塌一掤,一松一紧,就象自来水的阀门一样,一开一关,促进了气血的通畅运行,我们当细心体悟。

4、在缠绕中练。古拳论讲:“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法门也就是诀窍,如手的运行,当逆缠大鱼际领劲时走的是手太阴肺经为首的手三阴经,当顺缠小鱼际领劲时走的是手太阳小肠经为首的手三阳经。手与脚的末梢是十二正经的阴阳交接转换之处,通过缠繞使内气在心神意念的引领下,由中而发,出与丹田,不偏不倚,节节贯穿,充于肌肤,达于末梢,入于骨髓,出于骨缝,归于丹田,即为中气。特别是胸腰的左旋右转,通过臀部的左右翻沉,推动了脊柱和腰椎的纵向螺旋发劲,确保了中气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所以,陈氏太极拳要求浑身无处不缠丝,是锻练中气十足的不二法门。

5、在刚柔中练。柔不可纯柔,刚不可纯刚,一个动作之中就有柔有刚,起点柔、落点刚,运行中柔、转关时刚,入劲柔、出劲刚,蓄劲柔、发劲刚,吸气时柔、呼气时刚。这里讲的刚与柔都是相对而言,所谓刚者,非努气努劲强为,而是内持静重,精神内敛藏而不露。所谓柔者,非软非散非轻浮,而是外显和顺而气充于内。刚与柔不是始终一种劲,体内的气机就是在这种刚柔变化中引动和运行,无断续,无僵滞,忽隐忽现,刚柔得中,气自中和。

       6、在丹田鼓荡中练。古拳论有这样一句谚语:“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这句谚语点明了两个问题,即一个丹田问题,一个呼吸问题。我们陈氏太极拳的內功主要功法,就是丹田内转功法和逆腹式呼吸法,逆腹式呼吸法也叫丹田呼吸法。

    逆腹式呼吸即收腹吸气,突腹呼气。当吸气时,胸胁向外向上开,横隔膜下降,这时胸腔扩大,腹腔相对缩小,小腹受压。当呼气时,两胁向内向下合,横隔膜上升,胸腔缩小,腹腔相对扩大。胸腔和腹腔内这种机械式的张缩运动,把内在的真气鼓荡的流动起来。吸气时,足三阴经的真气随着吸气运动而上行至胸,注入心包经与心气相交,手三阳经真气也同时上行布于头面,与足三阳经衔接。呼气时,胸腔真气受到压力,沿任脉下行入小腹(丹田),手三阴经真气同时由胸趋向手指,与手三阳经相接,足三阳经真气,由头走足,与足三阴经相接。这样构成了以丹田为枢纽的经气大循环,即大周天。同时,吸气时,丹田内气气贴命门推动内气沿督脉上行至百会,“气贴脊背神贯顶”,呼气时内气沿任脉下行入丹田,“腹内松静气腾然”,即小周天。

修炼陈氏太极拳,我们起码应该练会小小周天的循环。马虹老师讲:“小小周天,即内气从脐下至会阴,再上命门,从命门再到脐下,三点之间形成一个小圈的‘丹田内转’,一呼一吸,丹田运转一周即谓之‘小小周天’。”“对一般人,即便大小周天尚未打通,也可以做到丹田内转一个小小周天,带动拳式动作一个开合。这样使内呼吸与动作开合协调一致,内外相随,做到周身一家,内外一家”。

总之,太极拳与人体气机密不可分,意气力必须协调一致,顺乎自然。行拳走架,用的是心意,运的是内气,借的是外气,靠的是丹田这部发动机,不在胸腔,不在两胁,不在两肩,在丹田,重在借外气培补元气和锻炼中气。运劲或发劲时自丹田发动,中气分上下传送四肢百骸,乃一气贯通,千万不要横气上冲填胸,就是这个道理。换气时要借转关巧接,如掩手肱锤发劲后的掤腕背时,收腹吸气,丹田内引,气聚命门,神贯百会。所以,当你慢运柔化劲时,你会进入一个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节节贯穿,气机顺遂,身心舒畅,天人合一的无碍之妙境。当你快发刚弹劲时,你会享受到在发劲的刹那间,周身一体,螺旋震荡,松活弹抖,淋漓酣畅的舒爽之感。

让我们凝神聚气,体会气血在体内的涌动。气是道生万物的一个中间环节,是心灵与肉体密不可分的纽带。对于每一个生命来说,气是活力,气是重要而又特殊的一种能量信息。参悟大道如气。       

  • 快速回复